国内油品升级陷入困局 民营炼厂或被迫兼并重组
作者/来源: 日期: 2013-11-18 点击率:592
2014年1月1日,中国将开始全面执行国四汽油标准。
自2013年10月1日起,中石化要求下属各炼化企业出厂的车用汽油必须达到国四标准。11月6日,随着独山子石化公司生产的首批国四车用汽油出厂,中石油也即将完成国四汽油的布局。
在推动油品升级上,这两家国内最大的油企多受诟病。自2013年初,雾霾频频侵袭,在大型城市中,机动车贡献了22%-34%的细颗粒物(PM2.5)排放和全国30%的氮氧化物排放,公众对此抱怨连连,促使政府决心控制机动车排放。
9月2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从2014年起执行国四汽油标准;从2015年起车用柴油执行国四标准。自2018年起,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携手步入国五时代。
国内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拧紧了发条。对于支撑中国整个成品油市场大半江山的两国企而言,受限的原油结构、油品改质技术和成本的双重考量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就市场而言,车用柴油标准滞后以及可能带来的垄断加剧等亦摆在面前。
标准不匹配
2011年7月1日,中国轻型汽油车排放的国四标准就开始实施,而与之配套的国四汽油标准却滞后长达两年半,主要原因是中国石油企业为阻止成本攀升,采用拖延、磨蹭战术,车升级,油滞后,使排放标准推动的汽车技术升级效果打折。
“车油一体、油品先行”,是发达国家在机动车减排方面的经验。车和油被视为一个系统,需同步实施油品和汽车排放标准。有时,燃油标准还会先行一步,以推动汽车制造商生产更清洁的汽车。
其实,在实施国一、国二、国三标准时,汽油标准也分别比汽车排放标准滞后了两年、一年半和一年零八个月。更有甚者,柴油车的颗粒物排放高出同级别尾气排放标准的汽油车100倍,对其控制力度却一直滞后于汽油车。
“汽油的油品质量在往前走,柴油品质却长期滞后。而且,汽油车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