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政局再引能源关注:寻找东亚的天然气定价中心
作者/来源: 日期: 2014-03-12 点击率:753
天然气市场面临的亚洲溢价,已经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亚洲尚未建设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天然气交易中心,为此中、日、韩,以及新加坡都着力打造天然气区域交易中心。
在这场竞赛中,只有轻资产的新加坡和重资产的中国,有一较高下的可能性。
日韩的“自我缺陷”
其一,亚洲天然气市场过度依赖LNG贸易,缺乏“气-气”竞争。亚洲主要天然气消费国,除中国自产70%左右的天然气外,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几乎不产天然气,国内天然气需求完全依赖进口。
同时,除中国通过管道从土库曼斯坦和缅甸、新加坡通过管道从马来西亚进口部分天然气外,乏有其他跨国管道。严重倚重于进口LNG,而进口LNG长期依赖形成的合同模式,导致其价格、市场缺乏灵活性,加之缺乏管道进口气和国产气,导致“气-气”竞争缺失,气价不能直接反映市场供求。
其二,由于历史路径依赖亚洲进口LNG的计价模式单一。亚洲LNG进口最初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从文莱和美国阿拉斯加进口部分天然气,执行的是0.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固定价格。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油价暴涨。出于保障供应的考虑,日本与新增LNG供应商商定了一种与日本进口原油清关价(JCC)挂钩的定价方式。这一方式随着油价的涨跌,几经变更,成为亚洲国家进口LNG共同采用的定价方式。
随着天然气作为一个独立的能源品种日趋成熟,与原油挂钩的定价方式日趋脱离其供求基本面。同时,LNG长期协议和目的地条款也制约了市场的灵活性。
其三,亚洲主要天然气消费国市场均受到严格管制。国际能源署(IEA)相关研究认为,考量一个天然气市场是否具备建成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主要有六项指标:一是政府是否放松管制,不过度介入天然气行业?二是管输与终端销售是否分开?三是大宗....
